族群融合的小故事,2011年6月22日A17版,蘋果日報
  2015-05-21
第22屆流行音樂金曲獎日前頒獎,各家媒體大幅報導周杰倫獲得國語男歌手獎,莫文蔚獲得女歌手獎,客語專輯獎與歌手獎並不是新聞焦點,卻讓人眼睛一亮。
  坦白說,客語歌曲獎項的頒發過程有些突兀。兩位頒獎人前後三次高呼某位入圍者的姓名,後來得獎者卻是一位非客家族群者,場面頗為尷尬。它消減了這幾年客家流行歌曲重大進步而予人蓬勃有趣的印象。就頒獎人謝宇威先生來說,他從執著西洋音樂的歌手轉換推動自己的母語歌曲,引領國內音樂界重新重視客家歌曲的風潮,連許多不懂客語的人也成為謝氏主持的電視節目的粉絲,謝宇威當然希望同為客家族群出身的某音樂人能夠獲得金曲獎的肯定。惟當時他小小的失言,卻不能掩蓋謝氏這幾年推動客家歌曲的功勞,按從謝宇威主持的節目、歌曲與歌唱,可以欣賞客家歌曲的美妙,看到他對同儕的鼓勵,也了解為何台灣創作的客家歌曲可以在海內外越來越受到肯定。
  然而,另方面,客家歌曲不只是客家族群的音樂人從事創作,其他不同族群的人士也紛紛投入,這不能不說是客家音樂開花結果的見證。或許,音樂本來就很簡單,它跨越族群與國界,只要好聽,讓人喜歡,它就會吸引音樂人創作,聽眾支持。筆者不認識今年的客家歌曲金曲獎得主欒克勇。他在致謝詞中稱,他父親是外省人,母親是閩南人,創作客語歌曲比起客家族群的音樂人不易百倍,欒克勇卻甘之如飴。我所感動的,不只是他對音樂的熱愛,也對他自然而然超越族群的追求,感到喜悅。
多點音樂少點政治
  族群,很複雜,但有時也很簡單。它可以成為政治上的圖騰,也可以只是我們生活上單純的因素。不只是努力創作客家歌曲的外省第二代欒克勇先生,筆者某位扶輪社朋友,她不是客家人,也不會說一句客家話,卻因為朋友的邀請,參加台北客家扶輪社,經過幾年後,去年7月起擔任客家扶輪社社長,現在她能用流利的客家話主持例會。我曾經問她,參加客家社有何感想,她說很好玩、有意思。
  把欒克勇先生與客家扶輪社的事情串在一起,發現台灣社會的族群融合進步了不少。比較百年前,台灣的漢人剝削原住民,閩客衝突,甚至閩南人中也發生泉漳械鬥。現在的台灣各個族群通婚,生活與事業相互合作,雖然政治上仍有藍綠對立,但是我們一直批評的台灣比起很多國家或社會卻令人安慰許多。例如中國與印度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中國的少數民族問題與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在令人頭痛,台灣的族群問題似乎沒有那麼悲觀。
  在過去戒嚴時期,非國語歌曲受到長期歧視。解嚴後,不論藍綠政黨逐漸尊重不同族群的語言,不同語言的歌曲較能平等地傳播到各種族群中。在金曲獎頒獎禮中,我們可以同時聽到國語、閩南語、客家語與原住民族語言的歌曲,看到不同形式的精采表演。它彷彿是個較為理想的族群融合具現,少一點政治,多一點音樂,跨越社會的藩籬,讓台灣生命共同體自然形成。或許明年的總統大選時,族群動員仍是個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隨著不同族群的通婚、交友、事業合作與音樂創作等,過於強調族群的狹義性,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反而是包容與尊重不同族群的總統候選人令人敬佩,若他(她)以國家領航人的高度贏得勝選,個人與國家會走得更為平穩與順暢。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