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必須學會民主抗共,2011年6月4日A17版,蘋果日報
  2015-05-21
最近,香港一些年輕的社會科學領域學者與文化評論者以論文與研討會形式,在台灣出版(香港)《本土論述2010》乙書,介紹香港學術界與文化界探討香港主體性、新社會運動、新中產階級與政改30年等議題。本書對於不熟悉但關心香港發展的台灣讀者來說,不僅開啟了一道新的視窗,也提供一個反省台灣民主的機會。
  本書論述香港中產階級「無力買樓」的普遍焦慮感,檢討選舉制度中「功能組」的存廢,也談到香港有自由而沒有民主之情形,是否脫離英國殖民地後,卻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殖民地?該書最受注目的專題係「政改30年」,蒐集多篇論文。其中馬嶽教授大作指出,香港進入「半桶水民主」已經20多年,最終會邁向民主、走回獨裁,或停留於半桶水狀態?香港沒有全面民主化,但也沒有變成澳門,香港仍是中國大陸最民主的地方,可以紀念六四和練法輪功,基本法23條也沒有立法,從「民主抗共」觀點來看,香港「頂住」了共產黨20多年,某程度上維持基本生活方式不變。至於近年來「五區總辭」,其實是反映不同世代民主道路的經驗不同。
  筆者這幾年多次受邀到香港的大學參加相關研討會,認識一些法律學者、律師與議員,發覺台灣與香港其實對對方並不熟悉,但都有一種親切與相互觀摩的心情。令人訝異的是香港友人對台灣的民主具有高度的期待,希望台灣除好好推動民主憲政外,也能多關懷中國大陸與香港的民主與人權。某議員曾告訴我,香港與中國大陸人士發聲不受中國政府重視,反而是台灣社會各界的聲音能夠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我有些受寵若驚,原來我們一直不滿意的台灣有時竟是香港與中國大陸朋友追求與學習的指標。可是,我始終認為台灣應該可以更好。
  香港學者所謂「民主抗共」,主要指回歸中國後,港人明白大局無法扭轉,但仍在頗為限制環境下,推動議員全面普選、特首直選及其他相關民主遊行活動,使得香港仍能維持相當程度的民主與自由。雖說孔誥鋒教授認為「牽手護維港」行動係「二二八牽手護台灣」的簡單抄襲,台灣近年來的本土化運動也激起香港人捍衛自己文化身分的覺醒,然而,在台灣藍綠兩黨因兩岸政策相互批鬥,恐淪為中國統戰工具而不自知之際,「民主抗共」對台灣來說頗有重大意義。
藍綠惡鬥樂壞中國
  換言之,為對抗中國之不當壓迫,藍綠政黨縱使兩岸政策不同,也應相互尊重與容忍,共同面對外交困局,使台灣能夠以自身民主力量化解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尤其台灣面臨甚難破冰的國際困境,一種內部鬆軟而包容的政治文化,建立友善的生命共同體,才能帶給台灣社會源源不斷的信心與光榮,它也是最好的防衛方式。而不是藍綠不斷的泥巴戰,相互拉扯。
  順著上述「民主抗共」的理路,吾人檢討馬英九與蔡英文領導的政局,仍有不少亟需改革之處。照理說,馬蔡兩人形象清新,學養豐富,皆有成熟的國際觀,更同為政大教授出身,應該帶領台灣走出一條與以前不同的寬廣路線。可惜他們多附和既往藍綠惡鬥的政治風格,儘管說理較昔日扁連宋完整,結論卻更偏向兩端,而不是行走中庸溫和的道路。兩人基於勝選而有太多的選舉語言,偶有優良的風度卻維持不了三日,最後還是相互扭打,樂壞了對岸的中國。台灣在困難的環境中,曾經由戒嚴走出民主,由貧窮走向富裕,但因地理與歷史因素,台灣一直受到中國的壓迫,要以小事大,要維持現狀又繼續發展,需要更多的智慧與努力。但絕不是目前此種對罵抹黑。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