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拒當亞細亞孤兒,2008年2月28日A26版,蘋果日報
  2015-05-21
在總統選舉年的228,藍綠兩大政黨的候選人沒有閒著,謝長廷參加逆風行腳活動,馬英九也出席紀念會,台灣整個島嶼又充滿了悲情。
  台灣悲苦命運的典型描述來自前輩文學家吳濁流的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吳氏訴說台灣人民慘遭日本人的欺凌,回到「祖國」又受到歧視,形同實質的孤兒。此種悲苦的意識隨著228、白色恐怖、戒嚴及退出聯合國,形成長期深刻的台灣社群意識。但是一再回顧歷史,眼光不放在現在及未來,埋怨自己的不幸,永遠就沒有新時代的開端,也使一個國家的憲政無法向前推進。
  十多年來,許多國家為掙脫殖民地歷史的束縛、獨裁的遺緒或解決國內的族群問題,紛紛從事族群重建的工作,希望建立整合社會的正面集體記憶。雖說人若沒有過去歷史的記憶,將不知道自己在現實的地位,但從苦難的歷史經驗中未必不能獲得正面的啟示,形成今日的信念與未來的願景。1996年南非新憲法的前言就是最好的例子。該憲法前言:「我們,南非的人民,體認我們過去的不正義。為紀念在我們土地上為正義和自由而痛苦的人們; 為尊敬建立及開發我們國家的人們;且相信南非屬於所有居住在分裂中而統合的人們。因此,經過我們自由選舉的代表,採行此共和國最高的憲法-俾治療過去的分歧和建立以民主價值、社會正義和基本人權為基礎之社會。在以人民意志建立之政府中奠定民主和開放社會之基石,每個公民受到法律平等保障,提昇所有人民之生活品質和促進每個人的潛能; 建立統合而民主的南非,此使家邦中之主權國家邁向正義之處。」由於南非具有此種深刻的體悟,才能逐漸走出過去長期黑白種族隔離制度的陰影,開啟非洲復興的新紀元。
  南韓也努力走出歷史的悲情。朝鮮半島千年來受到中國與日本的侵略,歷史上充滿苦難與不幸,朝鮮民族信奉「恨」的哲學。惟韓國人將此種怨恨積聚,發展出抵抗強者的勇氣與保持自我的力量。此種「恨」係心懷家國之「恨」,能夠安慰與激勵自己,一直為未來而生活,永不放棄希望。由於此種「恨」的哲學具有對自己深自鞭策,期待成為強國的特徵,使南韓人民的愛國心與團結性特別強烈,於是儘管1997年南韓爆發金融危機,外債高築,卻在金大中總統的改革與號召下,不僅在數年間突破經濟的窘困,反而在電子、文化等產業突飛猛進,締造另一高?,在國際政經舞台上穩固地重新站起來。
  反觀台灣過去雖遭受長期的歧視與屈辱,但數十年來經濟與政治上的成就,舉世不能忽視。以台灣所具有3點6萬平方公里土地,2300萬人口,建立加工出口區與新竹科學園區,成為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典範。台灣外匯存底迄今為2728.18億美元,為世界第五名。台商在中國、東南亞諸國的投資,亦名列前茅。在政治方面,雖然曾經長期戒嚴,也一直處在中國的恫嚇下,但如今台灣進行第4次總統直選,人民可以自由地以選票決定政府,也擁有強有力的新聞監督與公民社會,司法亦日漸走向完全獨立,較諸亞洲其他國家,尤其華人國家與地區,誠屬難能可貴。至於文化上,台灣開放地吸收世界上各種文明,逐漸建構自己優異的企業經營風格,也發展出領導華人地區的流行音樂,及頗具特色的文學與藝術。所差者,台灣人信心不夠,迷失在過去的悲傷中,我們不應該正面積極地看待自己?我們或許不滿意總統選舉發生過多的負面現象,相互人身攻擊,但台灣也有民間及公辦的總統辯論會,思辯國家重大的公共政策,此在許多國家仍不能想像。
  今日台灣,絕不是亞細亞的孤兒。如果我們繼續努力,台灣可以成為世界的珍珠。在疼惜斯土斯民下,以樂觀而自信的胸襟耕耘當下,共同實踐願景,迎向未來。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