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或革新?, 2008年2月20日A16版,蘋果日報
  2015-05-21
比較第三波民主潮的國家,台灣目前的政情有點像1995年的波蘭。當時波蘭在歷經波共倒台後,民主派領袖華勒沙登上總統寶座,人民殷切期盼民主政府能夠一改共黨政權的獨裁,然而華勒沙粗暴而威權式地執政,朝野對立,物價飛漲,人民大規模失業,終於在1993年9月國會大選中,團結工聯敗選,接著在1995年底左翼民主聯盟的克瓦斯紐斯基當選總統,政權又重回左派手中。
  惟左派政黨並非平白地接掌政權,克瓦斯紐斯基謹慎從事經濟改革,以實際行動宣示未重回共產主義次序,並致力華勒沙未完成的新憲法制定,亦廢除死刑,奠定波蘭加入自由開放的歐盟之基礎。反觀,國民黨在一月立委選舉中獲得近四分之三席位後,馬英九在各界普遍看好其可能當選總統的態勢下,其僅採取靜等接收政權的策略,強調經濟,少談民主,?避修憲及黨產處理,使許多人擔憂台灣走回頭路,重回一黨獨大的威權時代。
  筆者認同衹要經憲政程序贏得選舉,就是本土政權,不應認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但誠如一向親近藍營的陳長文律師在報紙投書,國民黨在2000年失去政權後的改革與反省不足。直言之,馬英九在情勢一片大好時,理應展現大時代改革的銳氣,擘劃國家全方位的未來,重拾人民對國家的信心。然而,馬英九一味尊崇蔣經國時期的治國風格,蔣氏固然帶來台灣經濟的成長,但也發生江南命案、林家血案及陳文成命案,對許多人來說,它是一頁經濟繁榮交織人權迫害、政治保守的歷史。蔣經國晚年解除戒嚴,但在此以前,蔣氏對付黨外人士仍不遺餘力,國會未全面改選,言論及集會自由亦頻遭打壓,迄今為止,在國民黨立委勝選後,馬英九未與社會各界溝通國是,反貪法案未付諸立法,要說馬英九執政後不會一黨獨大,不會忽視不同政黨的意見,恐怕沒有說服力。馬英九要選擇的是重回威權,或大步邁向民主,包容異見,不應有所猶豫。
  最令人擔心的是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若吾人比較連戰年前與中共協談的記錄,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幾乎是原文照抄,沒有自己的新意。但連戰在身為在野黨主席時,擅自與中共協商,不顧民進黨政府的處境,且一面倒向中共,不敢談中華民國與民主,如何說服國人接受?雖說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也提出「台灣優先」的說法,但他想由「九二共識」切入,打開與中國協商的大門,卻非累積國內共識後再與中國協談,而是國民黨一黨的單獨作法。比較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亦主張與中國政府談判,然「先內後外」,以尋求國內內部的團結與共識為前提,馬英九的中國政策顯有不符民主程序的疑慮。
  或許藍營人士衹希望馬英九當選,不在乎他提出何種政策,然總統既然係應超越黨派利益,整合國家的總目標,總統自應具有政治的高度,帶領人民建立「共生共存」而相互信任、合作的社群意識。長期以來,台灣意識充滿悲情,內部又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彼此衝突與互斥。現在解嚴二十年了,總統直選又係第四次,未來的國家領導人應該提出尊重民主人權與市場機制的新台灣意識。此可以台灣多年來政治經濟成就為基礎,向前邁進。尋此方向發展,馬英九不應停留在勾起民眾有關威權時代經濟榮景,但政治保守的回憶,讓人民疑慮。波蘭克瓦斯紐斯基擁抱民主與人權,開創新的憲政格局,馬英九何不效法?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