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將台灣帶往中間,2011年12月6日,中國時報
  2015-05-21
十二月三日下午第一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因時間不足及實問虛答,嚴格說來它形式重於實質,站在公民社會的一員,難免有些失望。但是就此次選舉的整個氛圍來說,民主力量將台灣帶往中間方向走,這是較可喜的現象。
  在辯論會前,馬英九總統曾拋出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然因為台灣民眾普遍感到馬總統的兩岸交流太快了,引發疑懼,此使得馬總統臨時補提「公投」及任內不與中國政府政治協商,才化解一場危機。至於蔡英文主席本來憑著「三隻小豬」的造勢,民意支持度緊追馬總統,卻因後來「柿子一斤二元」的月曆文宣,導致果農怨聲四起,蔡主席也不得不在日前公開道歉,承認文宣錯誤。此見識到台灣社會有股力量大過藍綠政黨,透過言論自由與民主選舉,平衡政黨的作為,將台灣帶往大多數人認可的界線之內。
  上周末的總統辯論會,更發現台灣民主的力量使馬蔡宋爭取中間選民,提出最大公約數的政見。以最具爭議的兩岸政策為例,蔡英文在辯論會前一日提出「兩岸對話工作小組」的主張,為其較弱的兩岸政策掃除路障,而在辯論會當日,蔡雖仍主張「台灣共識」,但其強調民主程序,此即所有人談出共識,再與中國談,才能創造台灣整體力量。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主張兩岸共識就是要和平發展,所謂共識須建立在透明公開的基礎上,相互有管道共同協商。
  馬總統在辯論會中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是台灣的主流民意,且「台灣是我的家園,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也是我們的國家」,不僅首度提出其台灣共識的內涵,也將中華民國與台灣劃等號。如果連同場外一向主張台獨的台聯也表示在「台灣共識」下可談「一中各表」。藍綠橘等政黨對兩岸政策的論辯,在此次選舉中終於找到交集,也發現各陣營在尋找最大的共識。
  問題在於民主選舉使藍綠橘總統候選人往中間靠,但它是超越黨派或各說各話?馬英九總統在辯論會中多次以清廉問題質疑蔡英文,蔡英文則嚴正表示馬的對手是蔡英文,不是陳水扁,這不是二○○八年的總統選舉,且民進黨在上次總統大選敗北後,曾作深刻的反省。可是馬英九總統雖高聲表示台灣的清廉度是十七年來的最佳,在國際透明組織的排名是世界第三十二。然馬蔡對台灣廉政風氣就滿意了嗎?君不見今年國內許多公立醫院院長因採購回扣案被收押禁見,最近新北市國中小學校長因營養午餐收受賄款乙事,也多人被收押,我國的反貪機制、法律與文化是否理想?恐怕人民多甚不滿意,馬蔡等人不能忽視,只是口惠不實。
  在第一場辯論會中,馬蔡宋也互邀對方共談國是,然事實上,在過去三年多來,甚至二○○○年迄今,台灣朝野領袖幾乎沒有針對國家大事坐下來共同討論。辯論會中所謂對待對方的邀請或尊重,都只是表演。台灣的民主經過兩次和平輪替,在華人地區與國家係屬首例,但所謂民主不只是相互競爭,有時亦需妥協與合作。在講求直接民主的瑞士,就特別強調妥協與合作的重要。
  筆者期待馬蔡宋能夠公開承諾不論勝選或敗選,都願意參加或促成朝野領袖會面與合作,若真能如此,對化解國內藍綠對立將有重要成效,此也才能使台灣減少內耗,奮力在政經方面向前邁進。民主選舉宛如國人最喜愛的棒球比賽,不到最後不知何人勝利,它也必須具備公平競爭的運動家風度,不要隨意抹黑或攻擊別人,希望選民的力量能使台灣的民主走向穩健與平順。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