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政綱」與「九二共識」,2011年8月25日,蘋果日報
  2015-05-21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發表「十年政綱」兩岸論述後,馬英九總統立即加以批評,並表示蔡英文推翻「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將陷入不確定狀態。雙英對於兩岸論述的爭執,將一直延續,但經過台灣社會各界的交叉辯論後,兩者的交集、歧異與優缺點將越來越明顯。
  蔡英文「十年政綱」的兩岸論述,著重在國家安全戰略,係「從世界走向中國」,主張以「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方式,謀求改變與中國對峙的態勢,透過多層次、多面向的交流逐步建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蔡氏並主張維持現狀的「台灣共識」,不承認「九二共識」。從長期言,它不能不說是以台灣觀點出發的一種較為理想的形式。但就兩岸現實來說,中國認為台灣是其內部神聖不可失去的國土,目前的態勢仍然是1949年未完成的內戰延長,如果台灣政府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中國飛彈瞄準台灣的數目不會減少,ECFA、中國對台灣產品採購與陸客來台可能中斷,遑論由中國進入東南亞國協自由貿易市場,台灣的安全與經濟可能遭受巨大的壓迫。
  可預見的,若明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形式上她不接受「九二共識」,就必須以另一個安排與中國協商,由於新的安排不是中國的原意,形式上未必比「九二共識」好看,實質上也未必能較馬政府爭取到台灣的較佳利益。
不應執著唯一路線
  反觀,馬政府自豪的「九二共識」,其實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沒有明確地寫成文件。台灣方面固然可稱它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雙方進行交流對話而擱置主權爭議。所謂「一個中國」,就中國大陸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言,是中華民國。但中國對「九二共識」則有不同的解讀,此即「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峽兩岸都反對台獨。中國未言明,但精神上它意味中華民國自1949年在國際上就不存在,台灣只能在島內稱自己是中華民國,此不能在國際社會上主張,由於中國在國際間實力大於我們,因此「九二共識」在某個程度言,是短多長空的框架,這也是身為台灣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一直被質疑之處。為平衡得失,馬政府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機制,與「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基本原則,到目前為止,「九二共識」為台灣爭取喘息的機會,兩岸也簽訂ECFA,增加陸客來台等商機。然而台灣大多數的民眾對從未放棄飛彈瞄準台灣且不民主的中國沒有好感,馬總統的言行又給人太過信賴中國的印象,讓人不放心。
  客觀來說,「十年政綱」與「九二共識」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相對上那個政策在特定階段對台灣較有利,也必須不斷地修正。身為台灣總統,不論他(她)是出身那個政黨,處理兩岸關係都是相當困難。因為1949年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失利而迫遷來台,惟半個世紀以來,台灣在政治與經濟等方面表現優異,在國際間屬於中等強國,人民喜愛目前的體制,也習慣自己當家作主。但10多年來中國崛起,變成世界第2大經濟體,對台灣的壓力越來越大,台灣執政者不能不與國際局勢妥協,也必須保障台灣生存與發展的權利。那麼,何者是台灣社會在現實中最有利的作法?筆者以為它不應執著「十年政綱」或「九二共識」是唯一的路線,更不須譏諷或仇視不同的主張,它們可能只是台灣在國際現實中的選項之一而已。如果台灣的優勢在於民主與多元,請藍綠政黨與領袖保持一些高度與理智,讓兩個不同政策越辯越明,發生互補互成的功能。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