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蔡的三大挑戰,2011年7月9日,中國時報
  2015-05-21
雙英的總統選舉尚未正式開打,最近兩人惡言相向的情形已經甚為嚴重。民調、核四與兩岸政策等議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兩人皆以重砲伺候昔日的同事,彷彿進入格鬥競賽階段?這難道是台灣社會需要的國家領袖嗎?
  人回應挑戰的方式不一,可以沉穩應對,可以咆哮對方,可以憤怒、悲、喜……文明的人大多採取較為溫和的途徑,當然所謂文明有時不是個人的因素,尚需視社會環境而定。照理說,馬英九與蔡英文都是學有專長的大學教授,個性敦厚,加上兩人又是舊識,縱使競選總統,兩人也不必要互扔泥巴,可是台式風格的政治講求立場鮮明,毫不妥協,否則就是懦弱,於是兩位書生卯足全力吵架,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多,反倒是攻擊對方的音量很大,此種作法至少滿足藍綠陣營的基本支持者的需求,卻也使台灣政治對立與族群分裂的戲碼一再拖延下去,非常疲累。
  可是,就馬蔡差異最大的兩岸關係言,中國從沒放棄併吞台灣的企圖,台灣對外關係仍受到中國封鎖,台灣的安全仍不時面對彼岸飛彈的威脅,台灣的民主隨時受到中國滲透顛覆的可能。
給中國分化機會
  你可說半個世紀以來,台灣人神經夠大條,所以能在此種惡劣的環境中創造經濟奇蹟與推動民主憲政,但不論馬英九的「九二共識」及簽署ECFA,或蔡英文未來將提出來的兩岸政策,儘管形式上的名稱不同,最後實質內容應該差異不大,都是在美中日等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且必須搜盡枯腸,才能獲得僥倖的喘息機會,在不利的客觀條件下,除朝野相互監督外,為台灣的整體利益更有相輔相成的必要。馬蔡對兩岸政策一直吵個不停,就越給予中國發揮分化的機會,反而使台灣應變的彈性越小。因此,馬蔡真正的挑戰並不在於彼岸的壓迫或統戰,而是回應問題時,有無尊重國內的政治對手,讓他(她)能夠信任你,若有朝一日成為總統時,你的兩岸政策,他可以相當程度地支持。
  內政問題也是如此,當藍綠政黨在野時批評政府貪污,以《集遊法》壓抑社會運動,或重經濟而忽視環保,然當任一方成為執政者時,是非標準全反了。君不見昔日阿扁等民進黨領袖在野時嚴厲批評國民黨政府貪污,以《集遊法》侵害人權,也不重視環保。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阿扁全忘了第1名立委對國民黨政府質詢。2008年前後國民黨在野在朝時也採取兩套標準。藍綠政黨與馬蔡似乎對人民施展催眠的功夫:「不要記住我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相信我就好,相信我就是愛台灣!」然而,一再跳票與矛盾,政治人物在人民心目中的誠信程度很低,越來越多人不願含淚投票。馬蔡另一個挑戰是告訴選民投票的充分理由。 
參考日本式領袖
  在戒嚴時期,台灣人民只能信仰領袖,不容異心,否則便是叛亂。李登輝時代,台灣社會也很少提出領袖應具備何種修為。2000年第1次政黨輪替後,阿扁跳躍式的言行激發國內探討領袖修養的風氣,各種中西領袖的書籍大量出版,包括美國白宮總統的7件事、日本與中國政治領袖的風範等,不一而足。筆者以為日本式的領袖資格理論最適合提供當前藍綠政黨參考,它說使命感、無私、詩心與現實處理能力是領袖必備條件。以此門檻要求馬蔡的選戰與施政循此方向而為,這恐怕是兩人最大挑戰吧!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